海口:以脱贫攻坚的实效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9-12-26 17:27:00 作者:
“‘羊司令’,你快帮我看看我们家的羊是怎么了,感觉最近精神头不太好。”

“好的,我马上就去。”

村民口中的“羊司令”不姓“羊”,作为海口琼山区三门坡镇清泉村委会石正村的“名人”,村民卢照武几年前还是捉襟见肘的贫困户。得益于政府帮扶,老卢从2016年开始养羊,因为虚心好学,再加上勤劳肯干,老卢不仅“名气”越来越大,如今更是被一家公司聘请为标准化黑山羊养殖示范基地的场长,月薪达5000元,年底还有分红,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2019年,在海口像老卢这样脱贫摘帽的有359户885人。“老卢们”的幸福蜕变,也成为海口脱贫攻坚战的一个个光辉瞬间。

抓队伍

选好带头人 脱贫有奔头

2018年,林弟从“警官”变成了“村官”。

这年8月,应海口市公安局的驻村扶贫号召,时任海口市白龙派出所副所长的林弟自告奋勇地提交了驻村申请。“本身也是想尝试,看能不能通过审核,也想深入到农村一线,感受那里的真实情况。”林弟告诉记者,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安排,让他前往琼山区旧州镇的旧州村委会任职驻村第一书记。

旧州村委会是“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由于产业单一、基础设施保障缺乏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旧州村黎以政夫妇二人都身患残疾和慢性病,两人基本没有劳动技能,其父母也因为年纪太大无法从事农活,夫妇俩还育有一个未成年的小孩,生活非常拮据。林弟首先帮助身患残疾的夫妇俩做残疾鉴定和办理残疾人证以及慢性病证,又为家庭成员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让其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的同时减轻一些生活负担。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并没有难倒这个勇敢坚毅的人民警察。“一定要有产业,有了产业,收入才能有保障、可持续。”林弟暗自坚定了决心。 经过反复与村两委干部研究,综合多方的意见,村里决定以发展种养业为主。

目前,旧州村的养殖业已经初具雏形。在林弟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组织村民在富文村养殖了2000只鸡,并且吸纳了一户低保户、一户贫困户以及部分村民的共同参与。林弟还计划组织村里现有的19户贫困户一起发展冬瓜种植产业。

脱贫攻坚,重任在肩。在海口,像林弟这样的扶贫干部不胜枚举。

近年来,海口围绕“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思路,大力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把选派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统筹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选派管理,把全市66名驻村工作队员、826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和111名第一书记进行整合,进一步凝聚推进脱贫攻坚合力抓实精准度。

与此同时,海口市充分用好脱贫攻坚“指挥棒”,强化“市负总责、区抓落实、镇抓实施、村抓推进、户为主体”五位一体和行业部门牵头负责的责任机制,先后制定了责任、考核等系列规定,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开展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整治专项行动,选优配强村“两委”和基层攻坚力量,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为此,海口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强化扶贫培训,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通过提拔、重用表现优秀、实绩突出干部的方式,鼓励广大基层干部在脱贫一线担当作为。今年以来,全市提拔、重用在脱贫攻坚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85人。

求精准

回头看求实效 扶贫不留死角

陈孝福是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仁南村村民,身有残疾,家里还有三个孩子,大女儿今年8月份因病过世,小女儿和小儿子还在读书。虽然他平日也比较勤快,做着瓜菜种植,但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经历这样的变故更是陷入窘境,没有资金,小打小闹的种植就无法有大利润。

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和爱心企业,捐助他一批价值2万多块钱的钢质瓜架。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还主动下地帮他搭好架子。如今,陈孝福的瓜菜已经开始收获,家庭窘况得以缓解。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为了确保精准扶贫不留死角,继2018年开展精准度大排查,今年海口针对“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扶贫对象“回头看”,对全市农村常住人口142060户590256人进行逐户逐人逐项入户核查,通过排查,发现疑似问题户156户,其中建议纳贫9户,建议纳保104户,建议缺项保障43户,针对排查出疑似问题建立了问题清单。在推进过程中,海口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识别、退出、帮扶的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面落实综合保障扶贫政策的同时,海口还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家庭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情况,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精准扶贫行动。全年共投入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341万元。

重造血

帮扶兴产业 脱贫有底气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海口茄苪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符以福看来,有干劲有想法是基础,但想长期发展还是要靠产业,“做农业要有耐心,有信心,有产业之后总有赚钱的那一天” 。他说。

为了配合地区发展,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协调各方资源,策划投入180万元发展村集体经济,开发30亩水果采摘园项目,提供吃住游娱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实现村集体经济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依托三江4900亩莲雾资源,茄苪也在发展种植业,聚焦三江莲雾品牌,还策划三江莲雾品牌印象馆,讲好三江莲雾故事,加快莲雾产业基地一二三产融合。

今年来,海口抓实产业帮扶,加大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占比,落实产业奖补政策的同时,安排科技特派员开展结对帮扶。扶持发展一批散种散养家庭产业,实现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有1项稳定增收的主业。同时制定差异化分配方案,多措并举解决“一股了之”“一发了之”的问题。

据统计,全市建设特色产业示范村8个,规模 2481 亩,带动 370 户贫困户和一批一般户,预期年收入164万元;建设特色农产品8个,规模60000 亩,带动3263户贫困户(低保户)和10381户一般户,预期年收入56364万元;建设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1个,带动 1199户贫困户;建设8个庭院经济示范村,带动126户困难群众和304 户一般户,发展规模达到 3240 亩。

树信心

智志双扶 激发内生动力

现在的卢照武已成了村里的榜样,不仅全家脱了贫,生活也越来越好,他的“逆袭”给大家树立了榜样。为感谢政府帮扶,卢照武已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榜样的力量看得见摸得着。今年海口市美兰区已有10名贫困户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致坡镇贫困户邝必传脱贫致富入党并当上“田教授”的故事登上了人民日报。

为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海口一方面通过强化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能力素质,坚定其自立更生、自主脱困的勇气和决心。另一方面用活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平台,开展夜校之星、有奖夜校活动,依托夜校打造夜校集市品牌,丰富了电视夜校的外延,使更多贫困户自觉自愿参与到夜校学习中,提升了夜校学习的效果。教育和引导贫困人口转观念、换思想。同时,设底线、拉红线规范行为,通过反向约束,明明白白说明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此外,还通过就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等方式,帮助扶贫人员上岗就业,解决创业资金难题。推进“爱心扶贫大集市”等活动。举办各类消费集市,发挥电商带动消费扶贫,促进优质扶贫农产品销售。

海口还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和致富带头人根植农村、熟悉农业、懂得农民的优势,以“羊司令”、“田教授”这种群众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把生产技术技能传授给贫困户,用好帮扶责任人力量,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感化教育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的实效助力乡村振兴。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上,海口正足音铿锵,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