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藤编:做工精致、造型独特,备受欢迎

发布时间:2022-03-30 16:41:17 作者:

昌江藤编。

黎族藤竹编技艺是黎族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它展现着黎族人民朴实生活,呈现了黎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情调,他们用原始、天然的植物材料编织出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展现着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生活力量。

昌江藤编器具类型较多,主要原材料有黄藤、小白藤、大白藤等。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海南中部山区热带原始森林中,与热带季雨林相伴而生。

编织前,先对采集的藤条进行初步加工,剖开藤劈成细藤条晒干。

编织时,先按编织的器具形状进行框架构造。大型器具如椅子,先进行造架、搭建雏形,然后编织框架,后进行细编;小型器具如花篮,先用细藤编织出底板,再通过一穿一拉的方式编织。

编织后,用石器打磨,涂抹植物油,使之光亮、美观、耐用。

黎族藤竹编织用品由于做工精致、造型独特,成为备受欢迎的手工艺术品。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海南就有人以野鹿藤编织成含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的帘幕,手工技艺精美。唐开元至北宋元丰年间,藤编不但是人们的生活用品,海南民间还出现多家藤编作坊,学习藤编的人也日益增多。清代《黎民图册》记载:“黎生黄白二种藤,产于石岩上,长数丈,外贩选察其中,雇黎人采取。黎之无业者,竞趋之,黎内生产藤为饶。”足见黎族藤编技艺源远流长。

早年,由于昌江黎族聚居地特有习俗,编织而成的各种藤器大多作为当地居民日常用品,大的有箩筐、藤箱、刀箩,小的有腰篓、果篮等。

有关海南出产藤编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出品的主要是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的帘幕。清代的《黎民图册》对黎族藤编技艺有所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与海南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有所不同,昌江藤编技艺不仅保留了原始的纯手工制作,还巧妙地在藤器上编织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黎族图腾,或是动物轮廓的纹饰,这也成为昌江黎族藤编技艺大的特色。目前,昌江有关部门已将藤编、竹编技艺“合并”为藤竹编技艺,正在申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积极酝酿拓宽藤竹编技艺的文创产业门路。

在昌江,黎族藤编技艺主要分布于七叉镇和王下乡,由于七叉、王下地区山岭重重,生长着许多藤类植物,为黎族农民提供了非常充足的藤编材料,更为难得的是,相比起外表精美的工业流水线成品,纯手工的昌江藤编技艺还有十分讲究的地方。

藤编一般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打框架、编织等10多道工序,有时光是准备材料就得花上好几天时间。当然,难的也当属编织这道工序了,藤艺匠们拿着打好的框架,织上固定器具轮廓的经线藤条,再绕着它们一起一伏,细密地编上纬线藤条,往返穿插,层层递进,直至编出早已勾勒在脑海里的图像。

让人叫绝的是,与海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选在藤器身上漆染图案不同的是,昌江用当地特有的黑泥将白色藤条染成灰黑色,或是将酱汁捣碎浸泡将白色藤条染成米黄色,然后在藤器上编织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黎族图腾,或是动物轮廓的纹饰,这样既增加了昌江藤编的美感,也成为昌江黎族藤编技艺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