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编非遗传承人陈桂红:让黎族藤编特色文化走出国门

发布时间:2019-06-21 16:35:00 作者:
用野生藤竹编织家用器皿,是黎族群众的生活传统之一,至今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已传承了上千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制品在黎族村寨的普及,藤编用品逐渐退出了黎族家庭的生活舞台。为了传承保护这门手艺,七叉镇大仍村村民陈桂红经过多年的努力,并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将藤编发展为美学工艺品。近日,她受邀到尼日利亚首府阿布贾参加“2019年中国海南旅游文化周”活动,通过非遗文化展,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黎族特色文化。

在七叉镇大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昌江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桂红与村里的妇女们在认真地编织藤手工艺品。一根根细长的白藤条在她们手间游走,一个转弯一个转手间,便编织成藤器。一旁的架子上整齐摆放着已经制作完成的精美藤器制品。

据了解,海南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合藤蔓植物的生长,为黎族人的手工编织提供了充裕的天然原材料。黎族藤编织品所需的原料都是从山上砍来的山藤,削成细薄的长条,经处理后编成各种各样的藤器,用于盛放衣物、谷子、食物等生活用品。

昌江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桂红:我从小跟着外婆,外婆编了我站在她旁边跟她学,我七岁看到外婆编,我就慢慢看,我就学着编。

陈桂红说,自己从七岁时就开始接触编织藤艺,可以说从小是耳濡目染。那时候的编织技术单一,没有色彩。为了让藤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陈桂红不断地学习和改良,让藤编技艺附上黎族符号和图案,现在编织出来的作品相比以前增添了不少色彩。

昌江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桂红:藤编编得是很累的,手工特别难,可是我们也慢慢编下去,编一个大是需要一个月,小的需要四五天。

2018年成为昌江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陈桂红常常受邀到全省各地教授藤编技艺,作品则被送到到博物馆展演。今年六月初,她受邀到尼日利亚首府阿布贾参加“2019年中国海南旅游文化周”活动,作为藤编非遗传承人向中尼参会人员展示了黎族手工藤编技艺,令尼日利亚的朋友大开眼界,充分感受到黎族特色文化的魅力。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藤编器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线,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黎族藤编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更好地推动藤编技艺传承,陈桂红与大仍村五名妇女成立了昌江大仍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里有意愿学习藤编技艺的村民都可以到合作社学习藤编技艺。

昌江大仍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米丽珍:老一代的那些老奶奶她们传授给我们技术,然后我们就想保存这些技术继续传下去给下一代,目前我们七叉镇就只有我们大仍村有这个藤编合作社,我们要发展合作社下去,继续传下一代,让他们永远都不要丢失这些黎族传统特色文化。

合作社除了培训有意向学习的村民,还积极收购村里老一辈人编织的藤器加以改良后出售,把藤编作为一项文化产业,传承下去,让好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还能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七叉镇大仍村驻村书记孙业海:为了帮助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增加收入,充分挖掘传统藤编编织的基础上,在传承人带领下,带领全村的妇女进行培训,对一些传统的织法进行挖掘创新,满足社会上爱好人士的需要,现在在旅文厅的支助下,成立昌江大仍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希望利用这个平台,更好的把我们的藤编产品推广出去,增加村民的收入,改善生活,带领村民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