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酸菜产业大茂酸菜“吃”出甜味

发布时间:2018-12-08 10:22:00 作者:
“真香!”12月5日上午,在澄迈县金江镇夏富村茂富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酸菜加工厂,社员王方娃打开一瓶腌渍好的酸菜向来访者展示时,一股腌渍酸菜的香味扑鼻而来,到访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大茂酸菜”,这道在当地流传了300多年的传统美食,如今已是该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不仅全村60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普通村民也抱团发展酸菜产业,这一美食助当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规模化 从200亩到860亩

  清晨,大茂村村口,雾气散尽,贫困村民符世卿来到菜地,带着小弯刀,蹲下身子准备动手收割制作大茂酸菜的主要原料、当地人称“六帮菜”的绿叶蔬菜。“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在太阳刚刚把菜叶上的水珠晒干时收割最好。”她一边割着一边热心地介绍。

  大茂村是夏富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180余户900多人,村庄毗邻南渡江,水系发达、土地肥沃。这里种植和制作酸菜的历史已有300多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渍酸菜。

  在传统农耕的年代,村民们腌渍酸菜,多半只为自给自足。直到2003年,村委会主任王澄发带头注册了“儋尾”酸菜商标,村民们才慢慢有了闯市场的念头。

  “闯市场就必须要有规模。”今年已经63岁的夏富村委会主任王澄发对大茂酸菜产业的发展可谓一清二楚。他说,开始每家种植“六帮菜”多为两三亩,全村有200多亩,但是有了商标品牌、有了销路以后,村民们制作酸菜的积极性骤然提高,有些人家的“六帮菜”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十几亩。

  2015年开始,澄迈全面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大茂酸菜与澄迈福橙、无籽蜜柚、桥头地瓜等品牌农作物一样,获得财政给予的每亩500元种植补贴,2016年提高至800元每亩。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六帮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如今已增至860亩。“不仅大茂村村民,整个夏富村委会的村民都参与进来了。”王澄发说。

  标准化 从小作坊到加工厂

  腌渍酸菜的方法还是传统工艺。不过,与以往全部由家庭作坊制作的现象不同,近两年,村里开始出现标准化的加工厂。

  在茂富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酸菜加工厂,海南日报记者看到,晾晒、初次加工、二次加工、真空包装、流水线生产,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宽敞独立的场地,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食品卫生和安全检测,工人们作业时都要按要求着装,以保证食品卫生。

  王澄发介绍,该合作社2017年12月成立,一方面是为改变过去粗放式生产方式,走向标准化和集约化,让产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合作社成立后,吸纳全村60户贫困户311人全部加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大茂酸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61岁的贫困村民王瑞禄最近刚刚收割完自家的“六帮菜”,正在利用加工厂场地进行腌渍加工。他高兴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有了合作社,农户不用愁销路,所以他今年承包土地,一人种了7亩多“六帮菜”,亩产3500斤左右,“光卖酸菜就能实现脱贫了!”

  更让王瑞禄高兴的是,除了种植酸菜的销售收入,加入合作社可以参与分红,闲暇时到合作社加工厂干工,还可以获得每天100元的劳务报酬。

  产业化 从每斤0.3元到“10元+”

  品牌响了,销路通了,以标准化生产方式生产的大茂酸菜“身价”也水涨船高。打开澄迈电商扶贫网站,一瓶3斤装的大茂酸菜售价31元。“以前一斤只能卖三四毛钱,现在价格很喜人!”村民唐容花感慨道。

  当然,提价也不仅仅由于品牌效益,能卖高价的大茂酸菜也与以往不同。“以前出售的多半是粗加工后的半成品,所以外地商贩过来收购将价格压得很低。现在,都是将二次加工后的成品进行包装再出售,开封即可食用。”王澄发介绍。

  所谓二次加工,就是将腌渍好的酸菜切成约三四厘米不等的短段,再加入少许食盐,用手来回揉搓,再置入坛中发酵,使得酸菜品质更佳、保质期更长,香味更浓郁。

  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没有产业化的包装和营销手段,好产品也难让消费者知晓。今年11月,大茂酸菜开始在网上销售,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一个月的时间就售出740瓶。“还有660瓶的订单,我们的货不够了,最近正在赶制。”王方娃说,有了实实在在的扶贫产业,如今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