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产业向岸上集聚,渔民在岸上增收

发布时间:2022-02-28 17:03:03 作者:
       2月24日,文昌市会文镇烟墩村昌朗仔村民小组,村民詹声照坐在小板凳上,裤腿挽到膝盖处,熟练地给盆子里的东风螺苗“洗澡”。

  小水盆里头,游着约90万头东风螺苗,一般经过25天的养殖就可以作为螺苗出售。

  “90万头东风螺苗约1斤重,按1头东风螺苗卖1分钱的行情来算,这里头能卖9000元哩!”1990年出生的詹声照,大学毕业后就回乡养螺,是新一代渔民。“从早上6点忙活到现在,有钱赚,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詹声照和父亲一起从事东风螺养殖。他们的养殖场设有三大车间24个池子,覆盖东风螺螺苗孵化、成品螺养殖销售,基本实现订单式养殖,去年年产值达160万元。

  娇贵的东风螺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3℃~24℃,但前段时间海南出现的连日低温降雨天气,却没让它们变得不好“伺候”。詹声照的厂里,温度、氧度、水的纯净度和盐度等各项养殖指标均可人工控制,可实现全年养殖,产值自然也上得去。

  “你看,这条粗管子是发热管,保持恒温能让东风螺更舒适。”詹声照指着清澈的水池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这几天气温低,还要给池子盖上薄膜保温。而螺苗‘洗澡’,主要是疾病发生。”

  “阿照是大学毕业生,脑袋就是灵!”一旁的昌朗仔村民小组组长詹孝福接过话茬笑着说道:“阿照的老爸原本并不掌握育苗技术,但阿照肯学肯干,掌握了技术,而且从卖螺到卖苗,生意越做越大!”

  事实上,烟墩村对卖苗生意并不陌生。这个背靠会文镇冯家湾的村子,自1989年家虾苗繁育场落地以来,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曾被誉为全国的“虾苗谷”。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虾苗谷”长期无序发展、直排污水,导致冯家湾一带海水养殖污染,部分区域沙滩淤泥化。

  因此,海南省政府根据督查反馈,要求冯家湾生态红线区海水养殖全部退出。同时《全省水产养殖规划》也提出全面清退冯家湾禁养区内养殖。2020年,文昌市规划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鼓励当地养殖户“上楼”发展,引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吸引产业集聚。

  从小处看,养殖东风螺需要干净的水质,养殖就是养水、养环境。詹孝福说,这几年,家家户户新建设的环保设施成为养殖场的“标配”。而渔业养殖所用的海水均从600米外的冯家湾海域抽调,经过滤后流入养殖池;养殖尾水经抽送水系统再回到沉淀池、过滤池,处理后循环利用。

  从大处看,詹孝福发现,水养好了以后,烟墩村这几年出现了“三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多了、餐馆多了、游客多了。

  “我数过,光我们烟墩村就有40多个小吃店,包括老爸茶店、餐饮店,这在整个文昌都是少有的!”詹孝福说,养殖产业不断壮大,也吸引许多外地人来烟墩村“淘金”,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日益干净的冯家湾沙滩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渔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点。为了引导渔民“往岸上走”,我省大力推动渔业养殖业往岸上转移,产业向岸上集聚,渔民在岸上增收。

  据介绍,近年来,我省编制了《海南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禁养区539.88万亩,明确了水产养殖业发展边界。清退禁养区12.97万亩,引导渔民往养殖园区转移,文昌、昌江、东方等市县建设了一批现代渔业产业园或示范基地。此外,两年来,全省压减渔船1123艘,拆解涉渔“三无”船舶2039艘。把退养退捕渔民转产转业作为核心工作,发放转产补助资金4.4亿元。通过园区养殖、务工就业、公益性岗位等渠道,解决了近7000名渔民生计出路问题。

  如今,每到傍晚,詹孝福喜欢饭后一个人来到冯家湾这片沙滩上散散步,吹吹海风,憧憬着更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