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推动海南水稻产业提质增产

发布时间:2021-05-19 17:31:23 作者:
作为中国饭碗的底部支撑和“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建设的桥头堡,三亚“南繁硅谷”探索双季稻高产高效种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测产结果也充分展示了早造栽培技术契合水稻生产实际的特点,能进一步提升海南当地粮食生产能力,推动海南水稻产业提质增效。

攻克难题

早造示范点传喜讯

“光热条件,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5月的三亚,骄阳似火。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里,比太阳更“火辣”的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涂升斌的心。站在35亩连片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实验田边,看着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地随风摇曳,涂升斌的思绪回到半年前。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并于2020年12月20日在三亚召开了项目启动会,成立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海南省农科院、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和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项目实施单位克服了种植季节紧张、任务重、条件差等诸多困难,在海南5个市县组织了6个试验示范点。其中,三亚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成为涂升斌团队“驻扎”的地方。

近半年来,从选地、整地、下种到收割,涂升斌带领团队一路攻关难题。在测产的这一刻,涂升斌忐忑不安。

“926.5公斤……”喜报传来,涂升斌的心情也暂时放松下来。“海南光温条件非常好,崖城这个地方光热会更好一些。”涂升斌说,三亚是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也是袁隆平院士不断刷新海南水稻高产纪录的地方。在海南实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工程”重点专项,是袁隆平院士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又一目标。

这份欣喜,不止眼前的这份数据,也在于一路艰辛付出的回报。

“去年12月20日从当地农民接手的地块,距离作为高产攻关试验田的标准相去甚远。”涂升斌说,当初,地块并不是如今天众人看到这般整齐、肥沃。崖州这边的水稻生育期比较短,只有134天,为了“抢夺”时机,他和团队成员进行了一番“大整治”。土地不平整,他们自己垒田埂,用拖拉机反复推整。播种后,遇到海南少有的低温天气,拖延了移栽日期,对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今年春节和五一期间,我们团队一直坚守在试验田里。”涂升斌说,从试种水稻长势及测产情况来看,选用优质高产品种、使用绿色栽培技术是水稻高产、高效的基础,也是未来水稻高产、高效的有效模式。

继续攻关

争取晚造达到目标

去冬今春,三亚出现罕见低温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尽管如此,“超优千号”在三亚仍实现了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的突破。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就是早稻、晚稻种在一块田里,双季亩产达到3000斤。”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曹兵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南一亩地年均产量为1000多斤,要在普通的田地上实现水稻高产,尤其是要达到3000斤,是一个很大挑战。如果成功,将刷新海南省水稻亩产量纪录。

“除了良种和良田,还要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采取不同的种植配套技术措施。”曹兵说,难度不言而喻。

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建兵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要靠提高单产,二要靠扩大面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一箭双雕,不仅周年单位面积单产提高,还可促推扩大双季稻面积,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亚光温资源丰富,具备水稻超高产生态条件。我国超级稻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目标,均是袁隆平院士指导并在三亚率先实现的。基于此,袁隆平提出“双季亩产3000斤工程”设想,从三亚刚测产的早造数据中可以看到,两个试验示范点取得了突破,也奠定了基础。2021年的晚造试验将于6月-7月在海南的8个市县开展,届时将在10个地块播种“超优千号”“三优1号”等品种,争取晚造达到亩产600公斤的目标。

曹兵介绍,除了三亚,目前早造还有4个试验示范点,但尚未成熟。同时晚造还要继续努力,接下来还有一个个台阶要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