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米:“海南好米”逐步走上百姓餐桌

发布时间:2024-03-20 16:21:51 作者: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大口粮作物。海南热带资源丰富,是闻名全国的南繁热土,许多优质稻种均经过海南阳光的沐浴,南繁的加代后从海南走向全国,乃至国外。

  一粒稻,一颗“芯”,一产业。海南如何发挥优势,推进种业振兴新“稻路”?在3月19日举行的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水稻种子及产业链发展研讨会上,业内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水稻育种研发,共推水稻应用技术,共享稻米新成果。

  育好种:筛选适合海南种植优质品种

  随着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不断突破,水稻亩产不断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生前提出“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在三亚召开的启动会上成立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

  2023年11月,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实验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示范点测产。测试结果显示,晚造平均亩产607.56公斤,加上早造平均亩产903.35公斤,当年双季稻亩产达到1510.91公斤。这是海南第三年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三年试验,也筛选出适合海南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

  事实上,海南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目标前,云南、湖南已实现。但在海南,受水稻生育期较短、气温高等条件影响,水稻很难高产。

  正因为此,海南连续三年实现攻关目标,不仅是实现袁隆平院士生前的心愿,更是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增产量:三亚粮食增产试验捷报频传

  育良种,是为了提高水稻产量、提升大米品质。

  “自2004年来,我国水稻大面积平均单产明显提高。从2017年单产突破470公斤/亩,连续6年单产稳定在470公斤/亩左右,虽在全世界处于较高产量水平上,但从发展观点看,还存在着较大的增产潜力。”专题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从水稻基本技术、区域平衡栽培等方面介绍了水稻挖潜提产途径、对策等。

  种业振兴新“稻路”上,三亚先后进行杂交水稻一年三季亩产4000斤、再生稻示范试验等增产试验。

  2023年12月30日,三亚杂交水稻年亩产4000斤高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第三季测产,平均亩产546.7公斤。加上季、第二季平均亩产,三季合计年亩产达2046.5公斤,顺利实现一年三季亩产4000斤的目标。

  三亚实现杂交水稻一年三季亩产突破4000斤,刷新了我国热带地区杂交水稻种植的新纪录。

  同时,三亚进行的再生稻示范两季亩产达到886.63公斤。“试验示范表明,在三亚种植再生稻具有很大潜力。”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筛选再生稻品种,建立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再生稻单产亩产的提高。

  扩途径:耐盐碱水稻试验取得进展

  三亚市崖州区南繁育种基地,海风吹拂下,金色的稻浪此起彼伏,丰收在望。有别于普通稻田,这片稻田是盐碱地,由于土壤盐分太高没办法种植,之前是撂荒地。

  “经过多年的选育和改良,这些海水稻品种具有优良的抗性,为我国农业科研事业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科研人员说。他们在该片盐碱地进行海水稻育种、鉴定、示范取得实际性进展。经过数月的精心培育,已完成生长周期的大部分阶段。收割后,这些海水稻种子将分发到全国各地试种。

  在盐碱地进行海水稻南繁加代、示范,是种业振兴海南新“稻路”的新途径。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三亚进行海水稻南繁加代、试验。科研人员从成千上万份材料中筛选和选育出来的耐盐碱稻种,既能保证在盐碱地上茁壮生长,又能亩产且口味佳的品种。

  吃好米:“海南好米”逐步走上百姓餐桌

  “我们的中紫高营养米在海南、山东、北京来回反复杂交后才培育成功。”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研究员刘春明介绍,在两年时间里,他们切了36000多粒种子后才拿到理想的两个株系,前后共历时12年才繁育出中紫系列优质稻。

  由此可见,海南具备培育优质米的基础。现实是,虽然大部分水稻品种都经过南繁,但市场上真正产于海南的大米却鲜见。

  海南米要想突围,须先解决好种子问题。

  “我们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水稻育种和绿色高产栽培示范,筛选出多个适合在海南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仕明介绍,他们被评为“海南好米”的“九九新香”“寿香1号”“美两优秋香”等品种米质好,非常适合海南种植。

  眼下,新一季种植的水稻正茁壮成长。在海南稻田里,多了10多个“海南好米”的身影。其中,“隆望两优889”以米粒细长、煮熟后柔软可口且散发清香获得一致认可,该品种在万宁推广种植已累计2万多亩。

  随着“海南好米”示范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海南好米”也逐渐走上本地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