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发布时间:2021-02-25 12:05:00 作者:
果地里,这边丰收的火龙果压弯枝条,那边百香果飘香;蔬菜基地里,村民变职工,在家门口鼓起腰包……一切都蕴藏着蓬勃的生机。

过去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亚脱贫攻坚战硕果累累:全市1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脱贫10053人,贫困发生率降为0,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脱贫攻坚硕果丰

美轮美奂的庭院、舒适宜人的哎岬湖公园、别具匠心的文创基地中心……漫步在吉阳区博后村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一派宁静美好的乡村新风貌。

博后村是黎族聚居村庄,也是革命老区,临近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土地常年浸渍海水成盐碱地,种植收成少。

村民谭中仙保留着一张拍摄于2011年的照片:村里民房破旧,道路泥泞。谭中仙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打拼10年,每当回家看见村里破旧落后的模样,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博后村考察,他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当地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在政府规划和引导下,博后村瞄准民宿旅游业,把发展民宿旅游作为最为可行的小康致富路。目前共有民宿44家、客房1300多间,其中已建成营业34家、客房1000多间。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00元。

博后村的今昔巨变,是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缩影。8年脱贫攻坚战,全市建档立卡2251户10053人脱贫退出,1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出列。

脱贫成效来自社会保障网络——

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综合保障兜底范围,落实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

发放市教育扶贫学生补助金,保障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100%入学,与此同时,开展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

农村贫困人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覆盖率100%,贫困地区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100%;

完成北部山区饮水安全工程进村管网配套工程和北岭、赤草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北部山区14个建档立卡村和北岭、赤草村的饮水安全问题……

脱贫成效来自产业支撑——

“每个月有3500元的固定工资,还有提成。”育才生态区雅亮村45岁村民王丽芳在养鸡场务工,每天拣蛋、打包,按点上下班,在家门口就业“领工资”。

像雅亮村这样地处偏远山区的许多乡村,过去种植的农作物品类有限,亩产效益较低。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这些乡村因地制宜,抓特色,重效益,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了马脚火龙果、雅林百香果、梅村芒果等“一村一品”种植产业示范点。

产业扶贫是“授人以渔”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帮扶形式,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本地实现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

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支持,与建档立卡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帮扶等途径,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低收入劳动力就业能力。

发展产业、奖补结合、差异化分红……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场攻坚硬仗。

产业扶贫“补短板”,教育扶贫“拔穷根”,贫困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全市脱贫监测户人均纯收入达11690元,边缘户人均纯收入达10237.49元,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达18990.41元。

(二)扶上马再送一程

“爸爸,你每天都在忙,也没有时间陪我出去玩。”因为一头扎在工作中,常常忘记了和6岁女儿的约定,小家伙打来电话“抱怨”,让育才生态区青法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美全心里不是滋味。自2018年到青法村驻村扶贫后,王美全把时间和精力都交给了青法村这个大家庭,常常把自己的“小家”“抛之脑后”。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三亚派出精锐,赶赴农村的战场,全市有许许多多像王美全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他们有的暂别年幼的儿女、挚爱的伴侣及年迈的父母,有的甚至带着妻女到村里扶贫,他们是父母、子女、伴侣,只因职责所在,他们放下儿女情长带着亲人的挂念冲上脱贫攻坚前线,用真情和真心,向贫困发起总攻。

既然来扶贫,就要干出扶贫的样子!

戴洲是天涯区抱前村驻村第一书记,是市林业局主任科员。2018年驻村以来,他用大半年的时间,走家串户,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户的产业发展费尽了心思。驻村以来,他用心用情、扶贫扶志、苦干担当,带领大家以发展乡村产业为抓手,积极推进抱前村多种产业落地,鼓励村民养殖黄牛、山羊,走上脱贫致富路,为推进整村集体产业增收努力奔波,用实际行动扛起乡村振兴使命担当。

“嘎哥来了,我们的日子好了。”在育才生态区雅亮村,“嘎哥”成为村民对驻村干部亲切代称。一身迷彩装、一个军用帆布包、一顶帽子、一颗为民办实事的真心……这是育才生态区雅亮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林娅嘎的扶贫“装备”。驻村两年多来,他将家安在村里,为帮扶对象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在村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嘎哥”。

“他帮我解决了老婆的看病报销,小孩的教育补贴,还鼓励我扩种槟榔,给我安排了村里的公益岗位。”村民周清龙在帮扶责任人林娅嘎的帮扶下,实现产业增收,就业鼓起了腰包,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他逢人便说:“扶贫干部来了,我们的日子好了。”

扶贫,重要的就是让百姓的生活真正好起来!

在三亚最远的村庄抱安村,因为扶贫干部的到来,这个曾经贫困的山村悄然发生了巨变。水路通了,在门口,喝上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村路通了,村民购置的小汽车在水泥村道上穿梭;网络通了,WiFi串联起了村民与外界的精彩……“买了小汽车,盖起小洋楼,我们还开了小卖部。”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抱安村村民张亚速满是感慨,“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村子才能大变样,大家的生活才越来越好。”

在抱安村不远的保文二组,张忠文满载着一车槟榔回到家中,槟榔价格不错,他去年卖槟榔和外出务工的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盆海峰看着家门口郁郁葱葱的大山,这片绿色的风景也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之一,他一家5口每年可以获生态效益补偿1.2万元……

“现在村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抱安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廖永瑜说,买车、建楼房,已经是抱安村民走向小康生活的“标配”。

以前种植冬季瓜菜,不是产量少,就是病虫害多发,让育才生态区那受村的村民苏祥海很是头痛。2018年,驻村第一书记杨小锋来后,这位“泥腿子”农学博士带来的科学技术,改变了村子传统种植方式。大棚种植、可降解地膜的使用……一系列的科技加持,让苏祥海当年种植的冬季瓜菜实现增收。不仅如此,杨小锋创新构建了“党建+产业”“党建+就业”等九大扶贫新模式,创新打造“大党建”新格局,创建“党支部+党员+农户+合作社+基地”模式的养猪养鹅合作社。如今,那受村特色农业百花齐放,构建起种养融合的农业种养业特色产业矩阵,让青山绿水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干部驻村出“金点子”……一项项扶持政策接踵而至,一个个扶贫项目扎实落地,让三亚村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春风再起,鹿城四野,产业成片,瓜果飘香,驻村干部仍在农村一线,向着更好的生活,扬起奋斗的风帆。

(三)前路漫漫亦灿灿

2021年1月底,位于崇山峻岭间的育才生态区抱安村,山深树绿,空气清新,环境静谧。

从抱安村村委会出发,沿着弯曲的水泥路往前行驶几分钟,便来到“省级脱贫光荣户”张国辉的家中。那是一栋崭新的两层半楼房,客厅及厨房的地板擦得像镜子般透亮,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最吸引人眼球的,则是院子里停靠的一辆黑色越野车。

“现在日子过得挺好,什么都有了。”家庭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让张国辉的小儿子张亚速充满笑容,他还在村里担任联防队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抱安村,曾经是“十二五”贫困村。如今,主要村道全部实现了硬板化,卫生室、农家书屋、休闲广场应有尽有。短短几年,抱安村建档立卡户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和在建楼房的建档立卡户共有12户,购买小车的建档立卡户23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1年1月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红波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强调要举全市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崖州区,南山村聚焦文、养、游产业,打造以“悠然南山——创想未来村”为定位的国风·文创田园旅游综合体,“让城里人尝五湖四海的鲜,让村里人挣东西南北的钱”,已经成为南山村民共享机遇、共创精彩的生动写照。

在吉阳区,中廖村渔歌表演、茶庄、民宿、特产展销等项目比比皆是,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黎家美食、欣赏民间演艺、村道上骑行赏景、做陶器织黎锦,流连田园风光,感悟乡村美景,尽享亲子乐趣,美丽乡村变成了“美丽经济”……

2020年12月27日,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在市委党校举行,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加快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目标明朗,号角吹响。让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