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到2025年,打造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5个以上

发布时间:2023-12-06 16:49:06 作者:
       近日,海南出台《海南省农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以下简称《方案》)。12月5日,有关部门针对《方案》召开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南国都市报记者 易帆

  权威解读《海南省农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

  新增“六棵树”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

  推广新奇特优热带水果品种50个以上

  新增园区农民工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

  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未来三年,海南将力争实现“两个快于”“两个缩小”“一个优化”的工作目标。

  “两个快于”

  指我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

  “两个缩小”

  指我省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持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

  “一个优化”

  指我省未来三年千方百计提升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比重,促进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趋向合理。

  实施经营净收入巩固行动

  根据方案,在经营净收入方面,今后三年,海南将聚焦品种调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全产业链建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做精做优“土特产”,巩固经营净收入稳定较快增长的好势头。

  ●种植方面

  到2025年,推广水稻“当家”品种60万亩、新奇特优热带水果品种50个以上,引导种植优质凤梨7万亩以上、优质地瓜12万亩以上,新增椰子、橡胶、槟榔、花梨、沉香、油茶“六棵树”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

  ●养殖方面

  到2025年,文昌鸡出栏量达到1.3亿只,养殖水体达到900万立方以上。

  ●林下经济方面

  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抓手,实施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遴选发布典型模式,出台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到2025年,新增林下种养面积70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34.5亿元,培育林下经济相关龙头企业10家以上,产品加工产值15亿元。

  ●品牌建设方面

  到2025年,打造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5个以上、省级农业品牌示范基地30个以上、市县级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个以上、企业品牌70个以上。

  ●全产业链方面

  到2025年,新增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30个以上,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升到1:1。

  大幅提升工资性收入

  今后三年,围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以工代赈、培育就业带头人、增加公益性岗位、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方面,提出9项工作措施,将进一步提高务工组织化程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大幅提升工资性收入。

  ●技能培训方面

  到2025年,培育“三支队伍”人数不少于8000人,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12万人次,“双学历双轮训”“村官班”培训1.5万人以上,培训高素质农民1.2万人以上。

  ●就业服务方面

  ①到2025年,创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以上,推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组织农户参与生产性服务;

  ②建设8个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培育10个共享渔庄、7个休闲渔业特色小镇、30个美丽渔村,引导渔民转产1万人;

  ③培育80家特色鲜明的共享农庄、12家椰级乡村旅游点、30家省级乡村旅游民宿,组织农户参与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运营;

  ④新增园区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在园区就业农民工达到10万人;

  ⑤农民工外出务工规模年峰值不低于145万人左右,每年完成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28万人以上。

  此外,《方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作出具体部署。如,对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务工的,给予企业和个人奖补;对返乡创业的,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和创业补贴;对企业吸纳的,给予定额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吸纳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持续开展直达全省200多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村的“优选岗位全省送”活动等。

  补齐财产净收入短板

  今后三年,将以增加村集体收益和农民分红为目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推广盘活闲置宅基地经验做法,实施经济强村创建行动,补齐财产净收入短板。

  ①到2025年,全省年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占比55%,累计创建300个经济强村;

  ②入市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500亩以上,为所在村集体及村民创收6亿元以上。

  实施转移净收入合理提升行动

  农民转移净收入主要包括农村居民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外出务工人员寄回带回收入、惠农补贴。今后三年,将加大惠农助农和民生保障力度,及时足额发放惠农资金,推动地方特色保险品种提质扩面,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怀,逐步提高各项民生保障标准,教育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寄回带回收入,促进转移净收入合理提升。

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