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让“绿叶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发布时间:2022-05-12 10:05:00 作者:
红花也要绿叶配,绿叶也可当主角。五月的海口,风和日丽,正是一年中好的时光,在琼山区云龙镇、三门坡镇、红旗镇等鲜切叶基地,一片片“绿叶子”被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海口鲜切叶在业内享有“云南的花,海南的叶”之美誉。目前,全市种植面积约2.4万亩,占全国鲜切叶市场约60%,是全国大的鲜切叶生产基地。2008年,海口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鲜切叶生产示范基地”。近年来,海口大力发展鲜切叶产业,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让“绿叶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助力振兴

海口“叶子企业”达140多家

每天天微亮,琼山区云龙镇岭脚热作场的退休工人李玉荣就拿着镰刀走进自家苗圃,开始收割散尾葵。黑色遮阴棚下的散尾葵,足有1米多高,翠绿细长的叶子长势喜人,是鲜切叶中的主打产品。

在距离李玉荣家苗圃不到500米,就是岭脚散尾葵切叶基地。每天上午,李玉荣和附近的农户一起将收割好的散尾葵运到基地进行挑选和裁剪枝叶,按照小、中、大的规格每10片扎成一捆。一到下午,鲜切叶中间商就会前来收货,此时基地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打包好的散尾葵也将从这里发往北京、上海、大连、沈阳、重庆、成都、杭州、广州、昆明等地。

一片绿叶,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除了打理自家种植的6亩散尾葵,李玉荣还利用闲暇时间在基地裁剪散尾葵,一天可收入100元。“不用出远门就能靠着散尾葵赚钱,生活比以前更好了。”李玉荣说。

“岭脚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生产的散尾葵色泽浓绿,具有品相好、货架期长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海南省岭脚热带作物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吴孔利介绍,岭脚热作场是海南大的散尾葵切叶基地,已有26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批准注册“岭脚”牌散尾葵切叶商标。目前农场职工种植2000亩散尾葵,并以“场带村”带动长泰村、岭下村等周边村民种植1000多亩,年产叶片1.2亿片,年产值约4000万元。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热带气候优势,海南鲜切叶共发展出20多个品种,常见并有量统计的有8个,包括散尾葵、富贵竹、朱蕉、巴西铁、鱼尾葵、龟背竹等。近几年,海口市委、市政府对鲜切叶发展高度重视,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扶持等力度逐年加大,推动产业发展,初步在云龙、红旗、三门坡、演丰、大致坡等镇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鲜切叶基地。

“目前,海口主营鲜切叶企业有140多家,包括专业合作社及集体农户,从业人员约有1万多人,成为当地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叶子’。”海口市林业局发展科科长古聪说。

打响品牌

海南鲜切叶“走向”全国

走进位于琼山区三门坡镇的海口天源叶花卉产销专业合作社,入口一块书写着“广州花卉拍”的大匾,折射出这个合作社前身的辉煌:2003年11月13日,在首届中国广州花卉拍卖会开幕式上,由999朵玫瑰组成的大花篮,所用的鲜切叶就来自海南。

“大花篮上的鲜切叶是我们提供的,这块匾是作为奖励颁给位提供海南鲜切叶的供应商。”海口天源叶花卉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建雄说,当时主办方安排了3辆冷链车,将鲜切叶从海口运到广州,用来妆点云南的玫瑰花,海南鲜切叶开始在全国花卉市场崭露头角。

张建雄是海南省花卉协会的常务副会长,主管鲜切叶。他曾在全国17个城市开设过鲜切叶销售门店,将海南鲜切叶推向全国,打响品牌;鼎盛时期,带领合作社成员种植鱼尾葵、散尾葵、富贵竹等鲜切叶品种上千亩,年产值一度达到3000万元。

海口鲜切叶声名远扬,这与企业和相关部门苦练“内功”分不开。

为提升产业标准化生产,2016年5月,海南荣丰花卉高新技术产业园申报了《莲花竹(切枝)栽培技术规程》《鸟巢蕨(切叶)栽培技术规程》《青叶葛(小盆栽)栽培技术规程》等五项海南省地方标准,并获得主管部门批准,为鲜切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有了行业标准,还需要抓好品牌化建设。“十三五”期间,海口共投入林业品牌资金2000多万元,重点培育了“岭脚”“天源叶”“荣丰”等鲜切叶品牌。为加大品牌林产品营销力度,鼓励、发动林业企业参加“冬交会”“农博会”等农产品交易会,扩大品牌林产品影响力,辐射带动相关林业产业的发展。

同时,海口还充分利用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000万元扶持鲜切叶产业基础设施,支持个体花农、园林企业、花卉合作社等发展,我市花卉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遭遇瓶颈

20年价格不升反降

“20年前,海南鲜切叶平均一扎7块钱。现在平均一扎才卖3块钱。”张建雄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20年间,海口鲜切叶销售价格不升反降,一天的人工成本从20元涨到了100元,年亩产利润大大压缩,严重打击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不少人纷纷转行。

“人工成本都跟收购价格差不多了,还不如不割。”特别是疫情期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持续走低。收割亏钱,不收割容易长虫害,还会影响下次收割的质量,种植户们都觉得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张建雄种植的鲜切叶种植面积也从原来的几百亩压缩到一百亩,像散尾葵、鱼尾葵等鲜切叶一年本可以收割8茬,现在也只是旺季收割3茬。

种植鲜切叶越来越不赚钱了,海口嘉联源花卉合作社负责人林志联对此也深有感触。2006年,他个人种植散尾葵面积达120亩。“我现在大部分改种荔枝和香水柠檬,今年只种植了20亩鲜切叶。”林志联说。

除去疫情影响,海口鲜切叶发展确实遇到了瓶颈。古聪认为,我市鲜切叶产业化程度低,普遍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特色品牌,包装不统一、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此外,我市花卉交易市场建设严重滞后,缺乏产业交易平台,产品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销售方式较为单一。在运输方面,海口大部分鲜切花、切叶等均通过空运,不仅价格高昂,在海鲜产品销售旺季常常排不到舱位,严重影响了产品流通。

突破困局

打造线上线下交易市场

怎样突破鲜切叶发展瓶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是摆在从业者以及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产品质量是核心,这是吴孔利一直坚信的原则。为了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今年他向公司申请了30亩地作为试验田,进行土壤改善、土肥管理,按照标准化种植,计划从源头改良散尾葵品质。

拓展鲜切叶的产业链,也是吴孔利在努力探索的方向。前段时间,吴孔利将一袋散尾葵的下脚料晒干寄往外地的研究所进行化验,检测其中的微量元素。在他的计划里,如果品相不好的散尾葵或者修剪下来的枯枝败叶能加工成有机肥,作为食用菌的草种或者养牛用的垫脚料,不仅能增加农户收入,还能做到零污染、保护环境,一举多得。

“海口鲜切叶的地位或许会有所改变。”海南省花卉协会会长、海南大信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长龙说,近几年,海口鲜切叶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主要与海口可用于种植的土地有限和土地租赁价格过高有关。之前相当一部分鲜切叶种植在撂荒地上,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后,现在鲜切叶只能在林地上种植,可以预见未来海口鲜切叶的种植面积还会下降。

“目前,海口迫切需要做的是,建设一个花卉或者鲜切叶线上线下交易市场。”余长龙说,近两年,海南鲜切叶种植企业正在向土地成本更低的屯昌、昌江等市县转移,而海口只要凭借发达的交通枢纽地位,建立专业的交易市场,即使种植面积不断缩减,也可发展成为海南鲜切叶的集散地。

作为花卉产业的主管部门,海口市林业局也在努力突破重围。

“今年,我们将加大对鲜切叶产业整体扶持力度,不断提升我市鲜切叶产业研发、管理水平,拓宽花卉流通渠道。同时,借助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吸引优质企业,以优质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发展;并依托建立海口花卉交易平台,完善市场交易体系,让鲜切叶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帮手。”古聪说,花卉产业是热带特色高效林业产业、朝阳产业,市林业局将突破发展瓶颈,把花卉产业发展与全域旅游结合起来,推动花卉产业发展,助力海口经济发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