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 悠悠君子竹之乡竹林面积已增至11万亩

发布时间:2013-12-17 12:33:00 作者:
      山水乡间,竹色青立,长叶沙沙,一直是中国古往今来的名人居士,心怀所念的理想居所。然而,在位于中国最南方的海南岛上,也存在着一个传承千年的君子之乡———白沙黎族自治县。从地域分布看,白沙当之无愧是海南的竹子之乡。2011年底白沙竹林已有6万多亩,短短两年时间里,白沙竹林面积已增至11万亩。

  东坡先生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山水乡间,竹色青立,长叶沙沙,这一直是中国古往今来的名人居士,心怀所念的理想居所。然而,在位于中国最南方的海南岛上,也存在着一个传承千年的君子之乡———白沙黎族自治县。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曾在两年前做过调查,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竹林面积20余万亩,主要竹种有麻竹、粉单竹、甲竹、四季竹、青皮竹、巨龙竹、勃氏甜龙竹等。绝大多数为人工种植,又以笋用竹居多。

  从地域分布看,白沙当之无愧是海南的竹子之乡。2011年底白沙竹林已有6万多亩,短短两年时间里,白沙竹林面积已增至11万亩。同时,除白沙集中连片的竹林较多外,海南省其他市县竹子都较为分散,房前屋后皆可种竹,这也是海南竹林分布一大特点。

  此外,儋州、海口、定安、澄迈、乐东等地竹林面积也超过万亩,而东方、屯昌、昌江则罕见竹影。

  竹之乡,千年传承的竹色

  白沙坐落在海南省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五指山腹地之处,又经海南三大河流。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但其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就是全县随处可见的竹林。驱车沿着山脉驶过,或溪边,或路旁,或山间,或村落,一簇一簇的竹,淡然青立,煞是君子。

  这便是海南竹乡的特色,不似北方竹林的高大连绵,气壮磅礴,却有着一脉相承的秀丽品性。这里也是丛生竹的故乡,多以麻竹、青皮竹、粉单竹为主。

  麻竹对于白沙的农民而言,更是赖以为生的宝物,它具有食用和材用两种用途。每到金秋时节,农民们就可以喜笑颜开的拿起弯刀,收获味美鲜嫩的竹笋。而竹叶、竹竿,也纷纷收集砍割,论斤论个进行买卖。用来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竹床、竹帘、竹纤维衣物。甚至,连不见经传的笋头,都可以用做育苗。

  在这里,竹子哪怕不拿来卖,村子里的农户,也都会在自家的房屋前后,种上几亩小竹林。白沙牙叉镇儋州村的村民说,院子里绑甘蔗用的藤条,围菜园用的篱笆、装小鸡用的箩筐……这些平日里生活用的小工具,几乎都是用自家的竹子做的。

  对于白沙七坊镇保优村的村民而言,竹子,便是家。相传,保优村原来叫做竹庄,村子里世代的老人都说,祖辈们选择在这里居住下来,是因为这里自古便是竹色环绕,清俊雅致。

  站立在竹林间,每当有清风吹过,竹声便沙沙作响,抬头相望,满目翠绿。这一份宁静祥和的传承,在这里已有千年历史。先有竹子后有村,择竹而依,在白沙的村落中,这似乎已是代代相传的约定。

  竹之舞:百年传承的竹忆

  史料记载,先秦至西汉时期,海南岛上分布着古百越人的一支———骆越。这骆越人即是黎族的先民。然而,黎族祖先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为了传承技艺,通过采用家乡随处可见的竹林,便创作了大量的歌舞和编制雕刻,口口相传,世世为忆。

  在白沙,因其深藏于五指山腹地,为黎族人披上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间,偶露峥嵘,世人为之惊叹叫绝。竹竿舞便是最好的代表,这个极具民族特色活力的舞蹈,便是以竹子为器具形成的。

  相传,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每当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

  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在现今的“三月三”,被称之为黎族的山恋节,便是借助竹竿搭连,取为“鹊桥”之意。黎族的青年都借此时节,寻求心上人的芳心。

  不仅如此,竹子还是黎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将竹竿切割成条,用以编制成的箩筐、背篓、鱼篓,便是最为坚韧的竹具。在现代机器文明还不盛行的年代,村落里的妇女们,都会在暑气消退的午后,三五成群坐在院子门前,手指灵活穿梭,在嬉笑聊天中编制出一件件竹制用品。如今这样的竹具在一些交通还不发达的深山黎村苗寨中仍随处可见;而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传统的竹具已是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竹之香:竹笋里的时光味道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以“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来形容竹笋上市时的珍贵。在竹乡,竹子向来不单单是编制的主角,白沙麻竹盛产的竹笋,更是在时间的竞走中,以食物的芬香,征服所有的人的舌尖。受海南日照环境的影响,海南的竹笋,产期更长,往往从5月到11月都有新鲜的竹笋上市。

  海南的春笋相较于冬笋而言,更为鲜嫩多汁,味美清甜。在蛰伏整个冬天后,春笋在初春的某一个夜晚破土而出,嫩黄色的鲜笋陆陆续续的在土里发芽抽高,吸吮着春天的灵气。新鲜的竹笋,上尖细下粗,用来炖肉、炖汤、素炒都嫩脆爽口。

  而现有的海南笋类中,还有一种特别的竹笋,叫甜竹。甜竹产的笋叫甜笋,味道清脆甘甜,如与当地家养土鸡一起炖,味道更是一绝。

  在白沙县元门乡的翁村,隔着好几米远,就可以闻到醇厚的酸味,远远一看,一颗颗饱满金黄的笋心晒到竹竿做的架子上。这里是民间的酸笋作坊,据说,这些笋心晒得越久,色泽越金黄,香味越酸浓,做起菜肴越鲜美醇厚。

  吃酸笋,则是海南人最为喜爱的竹笋吃法。每当鲜笋上市,人们把鲜笋的味美吃惯了以后,便将竹笋通过时间发酵,腌制,制作成散发出醇厚酸味的酸笋。过去在海南,竹笋价钱相当便宜,制作简单的酸笋就成了穷人的家常便菜。在夏天,海南人最喜欢用酸笋煮汤,既有点酸味还有点鲜味,成为海南特色菜中的美味。

  如果当年竹笋大丰收,为了不浪费食材,白沙当地人除了制作酸笋以外,还用特制烟熏的方式,制作干笋。这种古老的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竹笋放置在农家的烟灶上,用平日里烧饭用的烟熏制而成。可以放置到冬天,放水加热后,味道更加鲜嫩。

  竹之器:竹材中的美味点缀

  在海南,除了竹笋是美味以外,用竹子做的各种美味,也是不可错过的嘴上珍宝。其中,竹筒饭便是黎家的一大特色。竹筒饭的煮法颇具特点,砍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山兰米和水,放在火堆中烤熟,当竹筒表层烧焦时,饭就熟了。劈开竹筒,米饭被竹膜所包,香软可口,竹节青翠,米饭酱黄,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饭之芬芳。

  但鲜有人知,“竹筒饭”最初是用做黎族人外出的野炊食材。古时候,黎族人进山打猎,往往几天才能下山,带去的食物不易保存,便直接在山里生火做饭。后来人们发现,将竹子制成弓箭后,剩下的竹节可以用做盛器。将生米放入竹节中煮熟,米饭清香又携带方便。后来,黎族的妇女为了保佑丈夫平安归来,都会亲手制作竹筒饭,让亲人带到身上。

  “叩开了黎族阿哥的门,撩开了黎族阿妹的窗,也乐开了黎族山兰酒的花”。“三月三”是为了庆祝山兰稻的丰收而特有的节日。而黎族的山兰酒,更是在竹器的帮助下才酿造成的黎族“茅台”。

  山兰酒传统的酿造方法颇为独特,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然后放置在垫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筐内,上面也用芭蕉叶封盖。三天后,朝下的竹筐尖部开始往置于筐下的陶土罐子里滴出浆水,这就是山兰纯液,口感绵柔,入喉后齿颊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