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渔民: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

发布时间:2022-02-24 16:23:26 作者:
       2月23日,临高县新盈镇后水湾码头,天空在连日的湿冷阴雨后终于放晴。码头旁的空地上撑起了一把把宽大的遮阳伞,渔民王定峰正在指导一群女工人修补黑色的渔网。

  后水湾是深海网箱养殖宝地,他们修补的渔网就是养殖网箱底部的网衣。

  “有了渔网,不仅把活蹦乱跳的金鲳鱼兜住了,还给它们分了独立的‘房子’。”今年50岁的王定峰是新盈镇新盈村渔民,身穿企业统一发放的蓝色制服,精神头十足。从船上到岸上,他如今的职务是临高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渔网制作队队长,月薪7000元,分管40多位工人,大家都称呼他“黑哥”。

  “多亏跟着大哥转型早,跟着国家现代渔业发展政策走,轻松很多!”黑哥看着眼前的大海感慨:50岁的人了,要是还出海打鱼,扛不住!

  黑哥口里的“大哥”,是67岁的临高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灵,他的企业如今吸纳了400多人就业,其中七成是临高本地渔民。

  黄达灵曾经也是渔民,回顾他的创业史,也是许多本地渔民从“吃海”到“养海”的转型史。

  在当地渔民的记忆中,这片熟悉的大海曾经十分“肥美”,开船转一圈就能收获满舱鱼虾。但是随着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人工、燃油成本越来越高,“靠海吃海”的渔民转型势在必行。

  1998年,黄达灵向中海油公司租赁了8口挪威旧网箱,开始深海网箱养殖金鲳鱼之路;2003年,他创办临高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当时海南家大型深水网箱养殖公司,并赚到人生“桶金”175万元。

  但转型之路并非坦途。“2005年我33岁,到公司上班就是编渔网,拿到手的笔工资是800元。”王定峰说,由于深海网箱养殖在当时还是新鲜事物,渔网怎么编,什么样的渔网合适,大家心里都没谱。

  为了学技术,企业组织了一批渔民专门去广东学习编织渔网。“回来后,我们十几个本地渔民凑到一起,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编织出适合深海网箱养殖的渔网。”黑哥说,这种成就感让他十分充实。

  随后,黑哥和同事们不断对渔网的柔韧性、受力大小等进行摸索改善,慢慢总结出一套标准来。他也从当年外出学习的“学生”,转型成了教授省内省外同行渔网制作方法和经验的“织网达人”,如今还带起几十个徒弟。

  “不管是打鱼还是养鱼,‘吃海’还是‘养海’,大海都给了我很多回报。”黑哥说。

  得到回馈的不仅是和黑哥一样的渔民,也是整个海南渔业产业“走向深蓝”的转型升级。

  “发展网箱养殖,是向大海要饭吃的长久之计。”黄达灵介绍,比起传统的鱼排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具有更完善的保护措施,每口网箱不仅能承担更大的养殖量,也更为环保。

  就金鲳鱼养殖而言,一般鱼排养殖受限于空间、流水速度、供氧情况等因素,需要18个月才能上市,而深海网箱养殖只需要6个月,且可通过自动投料船投喂、智能网箱养殖等对各项指标实时监控,实现标准化、高质量生产。

  如今,从创办之初的8口网箱,海丰公司不断发展,还从临高扩展至陵水乃至广西等地,到2021年已经拥有700多口网箱,年产金鲳鱼达2万吨,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渔业转型升级,引导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我省紧紧围绕“三个走”打基础、补短板,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往深海走”方面,我省专门成立深远海养殖工作专班,申请中央渔业发展资金3432万元,支持深远海养殖装备建造。两年来新增深水网箱养殖820口,累计达12175口,规模排名全国第二。

  此外,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资规、生态等部门,出台用海要素保障系列政策,每户退捕、退养渔民可免收50亩海域使用金。“十三五”以来,我省争取中央补贴资金3.1亿元、省级配套1.8亿元,将1209艘小旧木质渔船更新为钢质或玻璃钢渔船,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大海深处有渔获。海南渔民正走出一条“放牧”蓝色梦想的路子,逐步迈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