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故里透滩村:家在海南,铭记乡愁

发布时间:2017-07-22 12:14:00 作者:
这里说的桐乡是明代海南以诗扬名的临高人王佐的自号,作为公认的海南方志的先行者,以诗文创作见长的“海南四绝”之“吟绝”,时人敬称“王桐乡”。

桐乡,也是一个地理概念,不止是一个人的号。“桐墩遥望在天涯,西顾桐乡是我家”,诗人王佐因故里遍布刺桐而自号桐乡。家乡的山山水水成就了他诗中的“桐乡八小景”,而一首“桐乡夏景”更令王佐以宦海浮沉几十年用心收集,精心营造的透滩“聚景园”名列临高古八景之一。

琼无桐,是乡之以桐名者,刺桐也。(摘自王佐《桐乡记》)刺桐,先花后叶,花红似火,古泉州因遍植刺桐而成为蕃舶客聚之地最明显的标记,宋元时代被称为“桐港”、“刺桐城”。透滩刺桐是否为宋代南下迁琼始祖为怀念故土而植,或者说可从另一角度验证部分临高人先祖自古泉州而来似已无籍可考,唯一可确定的是王佐的先祖,在南宋开禧年间曾任广西郁林司户参军的王良选为乡人出行便利而建的透滩石桥,在历经八百年风雨后依然造福后世沿用至今。

古石桥为西,林荫地为东,中有土路直通透滩,入村土路旁是被走读老夫子古水先生称为“临高凯旋门”的透滩古村门,据说与二十而冠,冠而为“礼魁”的王佐载誉回乡有关。透滩村中与此相对应的还有明景泰六年为彰显王佐、激励后学而矗立的“礼魁坊”、王佐公祠、王氏宗祠礼魁堂和抗战期间王氏后人冒着炮火从城东那鹊地迁回透滩的王佐墓等。

“吟绝”王佐的诗中不只有桐乡,也有桐乡流传至今的地名透滩,“渊源出东皋,经苹洲之南,流而西下即透滩”。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地名,是从澄迈桥头头才到临高新盈头咀,以“头”字头为主的V字型分布村落的中间点。

洁心一直认为透滩即头滩,和头神、头榔、头南、头星、头文、头龙、头泗等一样是古壮侗语系齐头式地名的一部分。为此我曾专门请教“皇桐头国尚书郎”和“临高土特产形象代言人二宝儿”,他们认为临高地名中的“头”作为助词可能借助汉意表达前头旁边之意,比如头南就是水的上游或水的源头之意,还有就是在临高俗语中对旧的不要的东西发音也是近似汉字“头”在占海南主流的闽南话里的发音。(实际读音其实可以写作好、浩,也有写作土,取的也是土的闽南音。)至于将贴近汉字发音的“头”改写成近音的“透”,大概是有了学识的后人不解此地命名的初衷,但又不好数典忘祖,取一个近音的“透”字,即深刻不凡又灵动充分,从字面上看透滩似乎要比头滩更具美感。

透滩,明清时代属临高新化乡蚕村都。蚕村都五图大致范围包括环今天调俗田洋的透滩、龙昆、调俗一带的广泛区域。奇怪的是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如今却找不到蚕村都最早的命名之地,方志中一鳞半爪的指向好像说的都是今天的透滩。《康熙临高县志》里说:“田畴错壤,桑麻蓊蔚。。。所谓临高丝者,其货可居也”。蚕,临高话读音sam。滩,临高话读音ham。如不是因此处水网密布、桑蚕阡陌,或许临高话中的近音也有可能是官府命名此处蚕村都的原因之一,最后也有可能也是因为近音的原因,和官方书面语言表达相反的蚕村,也就是村蚕最终恢复了它原本的被修饰过的名字—透滩。

桐乡透滩,肇基立村近千年,除王佐外不乏史迹人文可写可观。洁心今天说的也只是一个新海南人对以透滩为代表的古老地名的个人解读。其实很多时候好好想想,在文昌、在海口、在澄迈、在临高,这样古老的地名何其多也。奈何地方语言知识贫乏,好在有陈开杰、二宝儿、尚书郎、小棋居士这样的朋友随时答疑解惑,如此也不失为探寻验证一个族群曾经拥有千年辉煌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