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桑葚采摘时,相约琼中品美食!

发布时间:2018-03-19 17:57:00 作者:
“桑舍幽幽掩碧丛,清风小径露芳容。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春天的味道,是酸的、甜的、鲜的,那是水果润着春雨与阳光的味道。而对于琼中人来说,待到唇齿间浸满了桑葚的深紫汁液,这一口“春”,才真正从舌尖沁入心田。

暖春三月,又到桑葚丰收时。眼下到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成片的桑田早已挂满熟得发紫的桑葚果,引得游人争相采摘。凭着这一垄垄郁郁葱葱的桑田,如今桑农们不仅端起农旅结合的“金饭碗”,更串起了一条日渐完善的种桑养蚕生态产业链。

桑葚成熟满枝头 游客采摘欢乐多

每一个人童年的记忆里,总会有那么几种味道让你念念不忘,或甜、或酸、或咸。若村子里种有一片桑树,那唇齿间定少不了桑葚的味道。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阳光开始肆意地跳跃在绿油油的桑田间。藏身于翠绿的桑叶之下,一颗颗桑葚慢慢地由绿转成红色,又由红色变至深紫,如打秋千般荡漾在春日的微风里。由于桑葚的丰收期非常短,且一边成熟一边掉落,这也让城里的游客们迫不及待地涌来。

“甜中带酸,真的和小时候吃的味道一样!”在琼中湾岭镇岭脚村的一片桑田深处,来自海口的游客小方弯腰几乎将半个身子探进了桑树底下,双手翻飞间一大串深紫色的桑葚便从枝头落入了她的舌尖。而在她的身后,自驾游客阿杰正沿着一条穿田而过的仿木栈道一路蜿蜒,将眼前的美景一一摄入镜头中。

随着阳光一日日渐强,琼中越来越多的桑田开始迎来挂果丰收季。“我们的桑葚随便摘,不要钱。”见到游客到访,红毛镇番响村委会牙模村村民王国存总会热心地提醒,摘的时候要轻,越靠近根部的桑果越甜。若是游客愿意,还可以到村民家中一品桑蚕大餐——桑叶切碎了摊成的蛋饼、嫩尖煲成的排骨汤,还有吃着桑叶长大的山鸡,份份都是城里难得一见的佳肴。“不少游客离开时还会带上几斤酸甜可口的桑葚酒,如今每斤售价80元,依然供不应求呢!”

原本是桑农的丰收季,却让城里的游客雀跃起来,如今桑葚采摘之旅也成为琼中乡村游的热点之一。早在2015年的“三月三”黎苗文化旅游节,琼中便已将桑葚采摘体验纳入奔格内琼中乡村之旅系列,三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更领略到当地的山水之美。

“东桑西移”抓机遇 产业落地稳生根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中国人常用“桑梓”一词借指故乡,可见生长桑树的地方几乎处处可见。对于城里人来说,趁着周末体验一番桑葚采摘之乐,实在是再惬意不过了。

种桑养蚕源自黄河、长江流域。2006年,琼中县政府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开始试点扶持农民种桑养蚕。也就是在那一年,国家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出台了多项保障措施,对桑园、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蚕种场等项目给予资金补贴。

可对于琼中农民来说,种桑养蚕毕竟是新生事物,谁敢轻易尝试?“要不是政府提出只要种桑养蚕就能享受2万元贴息贷款,我估计也不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湾岭镇岭脚村村民陈世锦2007年收入不足万元,2万元贷款准备拿去给小孩上学,却被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忽悠”着开始种桑养蚕。

“县里不仅免费提供种苗,还补贴肥料、蚕房等,平均每年每亩桑田补贴超千元。有了政府兜底,我还怕什么?”虽然第一年由于陈世锦的种植技术生涩,效益不太好,但也有8000元的入账,第二年这个数字便增至2万元。眼看陈世锦尝到了甜头,2009年底岭脚村25户村民陆续将自家的稻田改成了桑田,次年全村人均收入增长逾千元。从几个村镇试点到全县铺开,如今桑蚕产业早已成为琼中大力推广的绿色特色农业产业之一。

养蚕结出致富茧 织就多元产业“网”

岱青的山峦间,如轻烟般的晨雾笼罩着连片桑田。趁着阳光正好,这几天长征镇新寨村委会牙绿村村民林泽根正准备将已经晒干的蚕茧装袋称重,拉到外面卖给收购商。“种桑养蚕的效益好,一年挣个十几万不是问题。”自从2009年在自家地里第一次种上了桑苗,林泽根几年来不断扩大种桑养蚕的规模,到如今,不仅从茅草屋搬到小平房,收入更是翻了十几番。

靠着桑蚕产业走上致富路的,还有长征镇万众村委会的百余名村民。因打伤人入过狱的王必军曾是村里有名的“刺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种4亩桑树后第一年便挣了1.5万元。而另一名村民黄振辉则凭着6亩桑田于2016年底摘掉了“贫困帽”。“现在我们村可是远近闻名的养蚕致富村。”万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茂彬笑言,截至2017年7月底,万众村已卖出近5万斤蚕茧,经济收入近百万元。谁也想不到,几年前因“总爱喝酒打架”而出名的“后进村”,如今已凭借着种桑养蚕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村”。

而在和平镇林田村委会新民村小组,村民李东平早已不满足于简单地种桑养蚕,成立了琼中第一家由蚕农自己开设的蚕丝被加工厂。

“几年前自掏腰包去了浙江参观,发现那边的蚕农会回收次茧自己加工成蚕丝被,效益一下子能提高不少呢!”深受启发的李东平回来后,当即投入1.8万元购买了一架蚕丝机加工蚕丝被,原本只能被低价卖掉的次茧,经过加工后便成为深受欢迎的蚕丝被,2016年仅这一项收入便达20余万元。尝到甜头的李东平不仅带头成立了琼中联民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利用废弃的桑枝和蚕粪来喂羊,又用羊产生的粪便作为桑树的肥料,这样一来不仅变废为宝,更走出了一条日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

2017年,琼中桑园面积2万多亩,涉及桑农2423户,桑蚕产业收入达3959.9万元。从种桑养蚕、加工蚕丝被,到农旅结合,如今琼中的小小桑蚕早已织就多元产业“网”。